天空中有個女性頭像的圖

什麼是生態焦慮?

生態焦慮是一個新名詞,描述的則是一種舊現象:我們對於當下與未來環境劇變所感受到的所有情緒。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會變成本世紀最嚴重的疾病。所謂的"生態焦慮",已經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人,並且還會隨著環境的惡化而加劇。因為,正如你可以想象的那樣,兩者之間息息相關。所以,如果我們要保護自己不受到生態焦慮的影響,首先就要了解它是什麼。

生態焦慮:定義

生態焦慮是「生態」和「焦慮」這兩個字的合成詞,意指因對當前與未來環境劇烈變化而產生的一連串痛苦情緒與煩惱。
事實上,生態焦慮指的是面對環境危機與相關影響所產生的悲傷、沮喪、焦慮,甚至是煩惱的情緒。不幸的是,這些情況十分普遍,從大火到洪水、氣溫飆升、物種滅絕、海平面上升等,比比皆是。

生態焦慮是相當新的概念,但關注它的研究人員(尤其是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只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值得一提的是,大洋洲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坎培拉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和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在 2021 年 11 月發表的《霍格生態焦慮量表:多維度量表的開發與驗證》研究報告中對此做出了定義。

對這些心理研究學者來說,生態焦慮是「用來描述與環境危機相關焦慮經歷的術語。涵蓋了「氣候變遷焦慮」(與人類所導致的氣候變遷有關的焦慮,包括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災害與極端氣候事件增加等)[...]以及多種可能(也可能不是)因氣候變遷直接造成環境災難所導致的焦慮,包括整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物種的消失、全球大規模汙染與森林砍伐。」"

全球(以及年輕族群)的生態焦慮狀況

目前,我們很難準確評估全球的生態焦慮規模。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確實是存在的(越來越多人提出相關報告),而且年輕人受到的影響最大

2021 年 9 月在科學期刊《刺胳針地球健康》發表的研究,對這個現象提供了可靠的證據的。該研究調查了
10,000 名來自十個國家(澳洲、巴西、芬蘭、法國、印度、奈及利亞、菲律賓、葡萄牙、英國和美國)的 16 到 25 歲年輕人,發現生態焦慮並非遙不可及的問題:4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氣候變遷的感受對日常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他們對全球現狀的看法也很悲觀,75% 的人認為未來是"可怕的",並且有 56% 的人認為"人類注定要滅亡"。

《刺胳針》雜誌的研究也顯示,生態焦慮可能呈現不同形式,希望也是其中一種。"「氣候焦慮可能和很多情緒相關,包括擔憂、恐懼、憤怒、悲傷、絕望、內疚和羞恥,以及希望。」[...] 情緒往往很複雜、有時甚至會相互對立,並隨著個人與世界事件的變化而波動。」"
特別是內疚感經常被提及,83% 的受訪者覺得人類沒有把地球照顧好。

而且年紀越輕,就越容易受到生態焦慮的影響。原因很簡單:年輕世代比老一輩更關心環境;想法也更悲觀。法國環境和能源管理局(ADEME)的最新研究顯示,65 歲以上的法國人認為自己能夠適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幾乎是 15 到 17 歲的兩倍(39% 比 21%)。

生態焦慮示意圖

生態焦慮需要看心理師嗎?

實際上並不需要,而且原因很好理解:生態焦慮不是一種疾病。心理學家認為,對於正在發生的嚴重、突如其來且影響深遠的環境危機,這是完全正常的反應。生態焦慮既不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疾病清單上,也不在專業的精神疾病手冊中。

換句話說,對於樹林被燒毀、動物死亡及生態系消失而感到悲傷和焦慮,並不是一種疾病。但是,有些人可能持不同意見!《刺胳針》雜誌發表的研究說明生態焦慮的感受是"面對威脅時一致且健康的反應"

也就是說,因為環境而焦慮的人只是比其他人看得更遠,對目前情況的嚴重性更為敏感。

生態焦慮不是一種疾病。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對我們周遭現況的一種完全合理的反應。

該如何應對與控制生態焦慮?

儘管如此,心理學家指出,長期面對生態焦慮顯然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構成危險。他們建議直接面對這種壓力,不要否認我們合理的情緒。該怎麼做呢?主要的建議是記住沒有人能做到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獨自拯救地球),並接受這一切並不完全取決於你。

生態焦慮與「鄉痛」(solastalgia)有什麼不同?

就像你預期的,這個現象最初是因為人們開始更加意識到環境危機的規模,把它視為一種威脅。這可能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或 1980 年代。但直到 1990 年代末期才出現這樣的名稱。生態焦慮一詞由比利時裔加拿大精神科醫師兼公共衛生研究員 Véronique Lapaige 創造,後來成為一個公認的概念。

之後,在 2000 年代,又出現了一個描述相似經驗的詞彙:「鄉痛」(solastalgia)。澳洲環境哲學家 Glenn Albrecht 提出了這個詞彙。描述一個人對周遭環境(每天互動的環境)正在崩潰時所感受到的痛苦。Albrecht 研究澳洲獵人谷(Hunter Valley)當地居民在家園被大型露天礦坑破壞後
所產生的失落感。Albrecht 在"地球情感:新世紀的詞彙"(Earth Emotions:New Words for a New World;Glenn Albrecht,2020)中寫道:「"鄉痛"是一種對於環境負面變化而感受到的存在性影響和『實際生活體驗』,表現為對某個地方感覺的侵犯」

雖然生態焦慮和鄉痛長時間被忽視,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事實上,這兩個概念已被認為是嚴重的公衛、心理和社會問題,在報紙文章、電視與廣播節目、科學研究和醫療諮商方面都有相關研究。

最後一個建議:採取行動。參與其中,這樣你就不會因為袖手旁觀而被焦慮所困擾。

這可以是加入環境保護組織,讓認識的人採取簡單的行動(少買東西、選擇有道德的銀行、更頻繁使用自行車、、參加 Plogging 淨街慢跑、購買在地食物等),積極參與政治或參加氣候的抗議活動。

重點就是透過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讓自己感到有用,來克服(容易引起焦慮的)無助感。

一位男性的示意圖

Benjamin

專業的環境議題作家,醉心於各類型態的生物,不管是鳥類還是類人猿、樹木,甚至包括海洋哺乳動物都不在話下,那麼人類就更不用說了。

你可能也會對這些文章感興趣

一顆樹與眾人的示意圖

什麼是耐用產品?

搶先看:如果才出發幾公里,你的大拇趾就穿透襪子或輪胎就爆胎了,那麼它們便不算耐用的產品。